用戶體驗,說的是什么?筆者從這個問題出發,結合實際案例,梳理了用戶使用產品的過程,分析了用戶體驗的本質并總結了自己的看法,與大家分享。

你有沒有遇到過特別麻煩的使用體驗?

比如以下這幾種場景:

又比如下面這些創意設計:

怎么樣?是不是光看到就覺得眩暈?真要使用起來,一定會特別費勁。

再看看下面這些改良設計,是不是覺得友好了很多?

類似的,再看看這些。

這些設計盡管看起來沒什么特色,但是你一眼就能看懂,快速做出決策,效率非常高。

為什么后面這些產品設計會好這么多?

你可能會認為后面這些方案,做得更認真。當然,認真是一個因素,態度也會影響結果。但其實就洗手間的標志和鐘表設計來說,前面那兩款創意設計看起來花費了更多時間,更為認真。顯然,二者的區別,不僅僅是認真這么簡單。

真正的區別在于設計是否符合人性

好的產品設計,會符合用戶的認知天性,一看就懂,一用就會,一點不費力,一點不麻煩。

那么人類的認知天性,到底是怎樣的呢?

使用產品時,人類的認知過程

從看到產品的那一刻開始,認知過程就開始了。簡單來說,可以分為這么幾個步驟:

我們以京東首頁舉例:

  • 感覺:用戶進入首頁后,看到了一些顏色、形狀、大小。頁面以白色為主,整體看起來不太累
  • 知覺:用戶把視覺信息組合加工,轉換為一些模塊,用戶發現頁面看起來井井有條
  • 注意:頁面中帶動效的筆記本廣告,成功吸引了用戶的注意力,用戶感知到了廣告內容的細節
  • 記憶:用戶回憶了筆記本的相關知識,理解了筆記本這個物體和功能特性
  • 決策:在思考了一會兒配置和價格后,用戶判斷這個產品的性價比很高,值得購買
  • 行動:接下來用戶點擊了廣告圖,進入商品詳情頁,一步一步完成付款流程
  • 結果:用戶成功購買了筆記本,商家也收到了貨款

整個過程如圖所示:

當然,這整個過程發生得非常快,快到我們意識不到有這么多復雜的過程存在。簡單來說的話,整個過程可以概括為以下四步:

  1. 感知覺和注意:分辨產品界面所呈現的信息
  2. 記憶與理解:調用記憶來理解界面元素和功能
  3. 決策:根據已有信息和需求,做出推理和決策
  4. 行動:做出操作動作,獲得自己想要的結果

人類天生就有惰性,尤其是懶于思考,傾向于節約腦力體力。好的用戶體驗,無非就是在這個過程中,幫用戶省力

對應到每個階段,好的用戶體驗,應該做到這么幾件事:

  1. 感知覺和注意:結構清晰,重點突出,一眼就能看明白
  2. 記憶與理解:符合用戶認知模型,減少記憶負荷,降低理解成本
  3. 決策:降低選擇難度,減少決策壓力
  4. 行動:簡化操作過程,快速獲得反饋

應用案例

我們還是回到文章開頭所說的那幾個案例,逐個分析下,為什么用戶體驗會有這么大的差別。

1. 感知覺與注意

沒有管理的插線,之所以讓人崩潰,是因為它毫無組織秩序,所有的線都混在一起。每一根線看起來都跟別的沒有分別,每一根都在干擾你識別另一根。當你要找某一根的時候,自然是毫無線索,只能從源頭開始捋。有時候遇到插線纏繞,更是難上加難。

分門別類整理后,不同的線有了層級關系,功能相似的線距離也更近。當你要找某一根線,或者某一組線的時候,都有章可循,效率大大提高。整個環境看起來也整潔有序,賞心悅目。

秩序之所以美,就是因為符合知覺組織原理,好理解,好辨認,好管理

2. 記憶與理解

老式飛機的駕駛艙以功能為主,并沒有過多考慮用戶體驗。甚至各個按鈕看起來都沒有什么大差別,如果不是經年累月的訓練,相信很難有人記得住

這種訓練過程,就是記憶過程。訓練到最后,甚至要養成肌肉記憶,不用思考不用過腦,遇到情況直接反應,這樣才能成功駕駛飛機。

顯然,這樣的過程,對駕駛員的要求非常高,甚至可以說是苛刻。對普通人來說,這輩子估計都沒機會了。

類似的產品還有許多,例如Photoshop,功能雖然極其全面、高效。但是學習曲線太陡峭,新用戶很難體會到產品的精髓與價值。

相反,一些簡單的P圖工具,如美顏相機,開發了一鍵美顏功能,大幅降低用戶的學習成本,輕松打入垂直市場。

一些說明性的圖標也是如此,用戶在日常生活中,早已養成了習慣與記憶。打破這種習慣,自然會帶來負面影響。

例如當用戶著急上廁所的時候,看到一個難以理解的性別門牌,又著急又無奈,在心里不知道罵了設計者多少遍。

3. 決策

沒有選擇的時候,人們不會有決策的負擔。相反,選項越多,人們需要判斷的時間也就越多。插線、按鈕之所以復雜,也正是因為選擇太多。

尤其是當兩個選項非常接近,但又不相上下時,人們很難判斷與抉擇。想想你在選擇offer/學校的時候,糾結的歷程,就很容易理解。

舉個例子,大面上看,60后并沒有太多職業選擇的困惑,他們中大部分人曾經都沒有主動選擇權,因而踏實的從一而終。但如今90后、00后,他們可以選擇的空間太大了,反倒很多人猶猶豫豫,四處尋求建議,經常跳槽。

又比如,以前人們都喜歡大超市,最好是什么都有。家樂福、沃爾瑪、華潤蘇果一個個爭先恐后的開了起來。現在人們選擇太多,反倒只想要精品,前段時間 Costco 在上海一開業,就被搶爆了。

又比如,以前淘寶、京東攻城略地的時候,哪里會想到“什么值得買”這種導購平臺,居然還能火。

這些產品能起來,背后的根源,就是因為人們不想判斷,不想決策。他們能幫助用戶決策,幫助用戶節省腦力,用戶自然是樂于使用。

4. 行動

人的懶,是全方位的。既不想思考,也不想行動,尤其是復雜的行動

讓一個人說自己想吃什么很容易,但如果讓他翻開宣傳菜單,選好菜品后再打電話預定外賣,期間反復跟對方說明住址,等外賣送到后再下樓接外賣,這樣搞一輪的話,我猜這個人很可能會選擇吃一碗泡面。

科技的發展,其實也就是在不停的做減法,把很多復雜的行為和操作變簡單

  • 以前我們去圖書館查資料,現在我們上網搜索一下,立馬了解全世界的事
  • 以前我們每周去逛超市,買好一堆必需品后生生搬回家。現在只需要打開手機,一鍵下單,就能在家里接收
  • 以前我們聯系朋友靠寫信。現在一個微信語音,輕松維系感情

早期我們用功能機瀏覽 Wap 網頁的時候,沒有觸屏也沒有鼠標,移動光標只能靠按鈕。想點開一篇文章,得上下左右點擊無數次。這么費勁的操作,換到現在來看,簡直無法接受。

現在大家用智能機,看見什么點什么,完全不需要移動光標鼠標,這就是用戶體驗的飛躍。

人們討厭復雜的操作,更討厭完全沒意義的復雜操作,曾經有段時間,網上熱炒“證明你爸是你爸”的事,老百姓一邊倒的在罵,后來商家也不得不取消了這個無意義的要求。這些工作,就是在浪費用戶的時間,降低用戶的耐心。

就產品而言,誰能幫用戶省略復雜的行動,誰就有良好的用戶體驗,誰就在創造價值

總結

一般來說,用戶使用產品的過程可以分為四步:感知覺和注意、記憶與理解、決策、行動。

每一個步驟,都需要用戶消耗時間和精力。如果理解了每個認知步驟的心理規律,那每一步,我們都能幫用戶省力氣。一旦我們做到了這些,在用戶看來,結果就是輕松愉悅,體驗完美。

這就是我們所說的,用戶體驗。

PS:“產品心理學”專欄里會針對每一個環節,詳細介紹理論細節和方法,敬請關注。

請你思考

你還遇到過哪些不好的體驗?問題是出在以上哪個環節?

相關閱讀

《尊重內隱記憶,用戶不迷茫》

《提升用戶體驗的訣竅:減少記憶負荷》

《PPT做得不好看?是你不懂知覺組織原理》

《利用錨定效應,讓用戶接受你的定價》

《巧用“認知失調”,讓用戶愛上你的產品》

《將“損失厭惡”賦能給產品》

《讓用戶上癮的秘密武器——隨機次數獎勵》

 

作者:劉子勛,微信公眾號:子勛說。搜狐高級產品經理,北師大心理學碩士,一個深愛心理學的產品汪,致力于讓科學心理學成為人人會用的工具

本文由@子勛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,未經許可,禁止轉載。

題圖來自Unsplash,基于CC0協議。

給作者打賞,鼓勵TA抓緊創作!

快速連結:品牌行銷點點讚

GOOD485885CE4EED


股骨頭壞死患者 要如何科學康復鍛煉多囊遺傳的幾率大嗎練瑜伽,學會轉動骨盆很重要!(避免損傷腰椎)小兒骨科疾病中 佝僂病的飲食護理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4jwyv99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